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您好,欢迎访问PG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聚焦
PG PG电子 APP水利设施(精选5篇)
2023-08-11 阅读

  PG PG电子 APPPG PG电子 APP现代农业水利的发展为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创造了独特条件,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较,我国的农业水利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一)现存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主体模糊,维护。我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由来已久,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靠市场机制根本无法解决。由于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和自然垄断特性,决定了政府既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主体又是产权主体,政府理应提供必要的维护资金。然而由于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长期暴露在外,受自然环境的风化侵蚀,必须经常性的进行维修和保养,而维护、保养基金和经费的短缺,造成大部分基础设施有人用而无人管,这就导致了水利基础设施的逐渐荒废。

  目前,国内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大多是以农民提供义务劳动为主的,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民自己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维护投入明显不足,加之农民自身素质原因,在维护中经常存在搭便车和机会主义倾向,势必降低水利基础设施的可持续使用。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大型灌区设施失修老化的数目就有200多个,效益无从充分发挥,险情更是不同程度的存在,极大的威胁着农业水利安全。仅以渠道工程为例,在被抽样调查的渠道设施中,较为完好的设施仅为5%左右,失效以及报废的设施占到了约25%,严重老化的设施就占到了70%的比例。

  (二)单一供给主体供给总量不足,供给能力逐渐弱化。随着水资源开发率的增长,水利工程的边际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一次性资金投资大、回收期长以及它的公共物品属性,已远远超越了现有政府财政状况的承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半段我国灌溉面积平均每年增长相对较快,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后,我国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增长幅度呈现减小的趋势。一些统计数据也说明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在慢慢下降,其投资力度相对于其他行业的比例逐渐减弱。这样的状况导致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总量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农田灌溉的有效刚性需求。

  (三)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建设者和使用者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国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事业性质的企业化管理,而管理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提高收入,并没有形成节水的意识,因为节水就意味着收入减少,从而就导致了管理者节水意识的淡薄,造成基础水利设施的运行成本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另外,政府对水利基础设施的直接干预和管理,很少考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率,也不太关心水价和水权等问题。由于管理单位的不计成本或高成本,使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用于水利基础设施的财政预算压力过大。行政管理下的供水体系只认可管理者与供水者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对于水利设施经营管理者和取水许可证持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予承认的,这就使得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经营管理者缺乏改进经营管理和提高利用效益的有效激励。

  (一)改革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政府代办的管理模式弊端已初现,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必须走政府扶持和农民自主管理相结合的道路。依据“谁负担、谁受益、谁所有、谁投资”的原则,组织和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组织,明晰所有权,这也是农业水利改革的核心。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需要有一个能代表广大农民利益和意愿的集体组织来管理,而不能私有化。农民之间可以协同互助、自主自立地管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具体讲可以有以下几种实现形式:

  第一,股份合作制企业体制适合运作经营性的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应参照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管理办法,组建企业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劳动者平等持股,合作经营,使得劳动者权利与所有者权利相结合,采用股本和劳务共同分红的办法,管理以向农村企业、种植场、果园、养殖场供水为主,兼有村民生活供水任务的农业水利基础工程。

  第二,大中型灌溉区域的经营管理应该建立经济独立自主的灌排区。大中型灌区应该在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建立起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拥有基本的经营管理自并按企业化管理的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可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灌区以管理经营者为主体,基本上没有财权,行政过多干预灌区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管理权限,水费上缴地方财政后,再通过一定方式划拨,当然更谈不上调水权。这种管理不利于灌区科学管理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灌区经济的发展。

  第三,采用“自建、自有、自管、自用”的体制管理农户自用设施。农户自用设施这类工程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政府也可酌情在经费上给予补助。当然,农户自有工程允许农户之间按平等协商、互利互惠、有偿服务的原则,调剂自己用不完的水,弥补其他人的短缺。

  第四,采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体制管理较多农户受益的小型公共水利基础设施。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体制具有许多优点。一是民主选举负责人,合作组织有章程,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管理成员出工、出资分摊以及水费计收等大事。二是合作组织按法律规定注册登记,受法律保护,是有法人地位的服务实体,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三是不按乡村行政区划组建,可避开乡或村借水费名义搭车收费或截留挪用等问题,更符合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特殊要求。四是明确用水户是建设主体、所有者主体、投入主体和受益主体,构建了以用水合作组织为中心的共同利益体。五是管理机制灵活,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有设备的出设备,以工换工,以工换水,以物换工,以资换工,每个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由章程规定。这种合作机制特别适合受益农户较多的跨村或跨乡的小型公共工程,也可以考虑按水系或渠系范围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体制。

  (二)改革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体制。大量易于实施的水利工程项目和水源地已相继建成和开发利用,而尚待开发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制约,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社会效益高、财务收益低等特点,这就使得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聚集足够的社会资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自身得不到充足发展,还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一,要改革单一投资体制,形成全社会共建水利设施的格局。以前单一的投资体制弊端已逐渐显现,在今后的投资上应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投资。对于受益范围较小、属于直属单位工程和生产经营性资产,应由受益群众自筹资金安排;对于非盈利性成分较大、社会公益性强的工程,投资主体应为国家财政,即由各级政府预算内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工补农资金、水利建设资金、水利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安排投资;对同时具有盈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特点的工程,其投资主体应为受益群众、国家财政和水管部门,即由受益群众的自筹资金、国家安排财政补贴资金和水管部门的自筹资金或贷款来安排投入。

  第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所有制方式筹集各种社会资金兴办水利事业。兼具盈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工程以及纯生产经营性工程,均可采取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等形式吸引社会各类资金共同建设。纯生产经营性工程可本着“谁负担、谁受益、谁所有、谁投资”的原则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让群众直接参与投资、建设和管理。这样一来,国家、企业、群众和社会共同办水利较为完善的投资体系才会逐步建立起来。

  第三,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水利设施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资金投入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水利基础产业是否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水利行业今后的发展前途。水是水利行业的主导产品,它的商品化进程必须加快,也只有这样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才能确立。要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实现良性循环,一要靠政策和法律的保护,二要靠提高水利建设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三要靠水利建设队伍素质的提高。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地区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农民生活的稳步提升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农业水利是促进地区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障乡镇稳定的重要因素。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淮河中游,以长江和淮河为界,安徽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安徽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省,然而由于安徽省位于中纬度地区,是高空西北环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遭遇和控制的地带,常常有暴雨和干旱,所以安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旱涝灾害的频发地区。虽然气候条件是造成洪涝频发的主要因素,但是安徽省在防涝抗旱方面的工作尚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自然灾害预防调控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安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比中部其它农业大省,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原有设备老化,新增水利设施不足现有的设施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年限过长,设备老化,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从2000年到2009年,安徽省农村小型水电站和水库只增加2%的数量,反而因为老旧报废了一些设施,而本省农业不断地发展,提高了对区域水利设施的需求,以致于落后的农业水利设施不仅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也阻碍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

  (二)维护管理不到位,产权制度未明晰农业水利设施管理机制不健全,因为水利设施主要是集体经济时期兴建的“公共物品”,在产权未明晰的条件下,其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导致使用者只关心设备使用的最大效率,只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了长远发展,对设备进行过度的使用,不重视对其的维护与有效管理。所以即便设备存在也没有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用;以安徽地区2000年至2008年时段为例,农业水利设施年平均维护费用虽然逐年递增,但是管理与维护总支出仅占其总支出的5%,80%以上的费用都用于新建设施,存在较为不合理的“只重投入,不重维护”的问题。此外,作为农业主体的农民在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和建设中参与意识不强,中小型水利设施乡镇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多数地区农业水利设施专业管理人员缺乏,技术管理水平不高。

  (三)财政拨款不到位,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安徽省部分地区因为财政资源的有限,没有充分的资金投入用于新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充分的财政支持是水利设施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安徽财政收入并不充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从安徽省2005年至2008年水利设施建设总支的年平均值,仅为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的60%,但是本省是一个水旱常发的省份,水利设施建设需求性与紧迫性巨大,但是财政资金的不足,限制了区域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随着设备的老化、管理效率低下、维护不到位,必然影响安徽省的农业生产安全与水旱灾害的预防调控。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也是洪涝干旱重度频发区,但是河南的粮食产量却不断创出新高,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农业产粮大省。自古以来,风调雨顺是一直流传的粮食丰收的前提,堪称农耕史上传奇的河南的农业生产却是一直在同频发的旱涝灾害斗争中进行下去的,在不乐观的自然条件下,河南农业发展如此迅速,与其日趋完善,精益求精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密切相关。水利自古是农业的命脉,河南虽然作为一个洪涝灾害横行的省份,但是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全国先进,可以为其他省份的水利事业提供借鉴。河南的水利建设基础也是非常薄弱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河道堤防破旧不堪,有效灌溉面积只有646.88万亩,旱涝保收田仅有12.83万亩,但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河南省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表一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9年,河南的农田水利建设一直在逐渐变好,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田已经与建国初期的水平比有了巨大的提高,在200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5033千公顷,旱涝保收田达到4051千公顷。到2008年全省基本上实现了机电灌溉,为河南成为全国第一的产粮省奠定了基础。在河南政府的领导下,到新世纪后十年,无论是水库还是灌区,河南都在稳步增加。建国初期河南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而到2008年,拥有大型水库21座,中型水库104座,2008年底,灌区数达189处,3.3万公顷以上的灌区有13个,拥有完备的基础水利设备是农业生产的必须条件,水库和灌区的增加极大的促进了河南省农业的发展。从表二可以看出河南的治理措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从2000年到2009年,河南易涝面积并未出现大幅度变化,但是除涝面积却大幅度增加,在2000年除涝面积占易涝面积的87.7%,到2009年比重增加到92.2%,尤其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2000年治理的面积占流失面积62.7%,到了2009年此指标为72.8%,在修建堤防方面,堤防长度约来越多,保护了越来越多的产粮区,为其粮食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其水利设施建设先进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展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灌溉一直都是实现农田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在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了滴灌,集雨水窖工程,用极少的物质条件兴建水库灌区。

  (二)防洪减灾体系完善:淮河流域一直是水灾重发区,不治理频发的灾害即便修建再多的灌区和水库都不可能带来农业的发展,河南政府积极组织群众清理淤积的沟渠和河道,在各地兴起防洪排涝治理工程,为粮食生产建立了有效的“防护网”。

  (三)与时俱进的政策:河南近些年来着手转变依靠国家投资办水利的传统观念,河南水利部门依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开放农田水利建设主体范围,同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各地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制定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法和政策。

  (四)有限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利用:对于安徽、河南这样的经济非发达省份,财政收入本就不是特别充裕,投资于“隐性”的农田水利建设便是更少,在不容乐观的经济条件下,河南作为产粮大省并不是盲目的追求财政投入基数,而是创造性的把有限的农口资金捆绑使用,着力在农业生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立了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政府投入,集体和农民一起投入的多元投入体系。其实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资金问题在农村更是突出,河南水利部门迅速调整政策,加强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机制,使河南在资金投入方面不至于太紧张。#p#分页标题#e#

  河南和安徽都位于中部,两省毗邻,自然地理条件相似,经济基础都不是很强大,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业大省,两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也说明两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良好经验可以互通有无,就目前现实来看,安徽在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远不如河南,河南与安徽两省相对东部地区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但是河南依然成为全国水利建设的模范省份,其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推动安徽省农业水利设施的发展:

  (一)提高财政拨款支出,水利设施投资多元化财政投入是发展水利建设首要前提,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加大财政投入是其发展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对中部农村基础水利建设的投入有所增加,现阶段而言,如何利用国家支持的资金,把资金效用最大化是关键。对于安徽而言,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要改变政府在水利融资中居于主体地位的现状,但是采取的行动还是稍慢,安徽水利基础建设亟待发展,资金问题更是核心问题,通过开放的市场融资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要想水利基础建设得到有效率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市场机制在水利建设投资融资方面的作用,培养市场需求,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细分水利融资,做到资本经营和政府投资相结合而其中政府主要担任监督管理作用,可以把政府的投资用于具有公益性性质的水利建设上面,而资本的融资就用于盈利性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还要扩大基层水利直接投资,尤其是农业欠发达地区,安徽省可以在欠发达地区设立专项基金,发展水利建设长效投入机制,还要积极发展项目融资,减少政府负担,加快水利基础建设快速发展。

  (二)明晰水利建设的产权主体,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构建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在以前,关于水利设施的维护都是一锅端,没有明确的主体,就产生了类似“公地的悲剧”的情况,有限的资源遭到浪费或者过度使用,都不能使整个农田水利建设效用最优。安徽省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明晰设施产权:农田水利设施大体分为公益性的工程、经营性的工程和生产性的工程。公益性工程的受益者是整个社会,它的保护管理理应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政府要发挥自己行政组织的作用;经营性工程的建设主体是经营者,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供水已经被界定为经营,理应由经营者负责建设管理,而生产性工程的建设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建设主体理应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对于大型的县一级别的水利设施有县水利局保管,基础的农田水利设备交由村支部统一保管或农户分散保管。

  (三)加强对农业水利工作的领导,提高政府区域宏观调控能力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要意识到农田基础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总结各个地区发生灾害的教训,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吸收其他地方水利发展良好的经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发挥锐意创新的精神,勇于尝试,着眼于长远,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农村和城市、山区和坝区、全区和局域的观念,注重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效率和效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在全省形成一股强大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力量,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普及农田设施完备利国利民的观念,加快建设一批带动力强、覆盖范围广、受益群众多的骨干水源工程,安徽虽然已有的设备基数并不小,甚至超越河南,但是近些年修建的并不多,而以前修建的并不都能很好发挥作用,安徽山区众多,要因地制宜推进山区水利建设,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农业是国家基石,水利设施对农业有不可替代作用,(1951)主席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安徽省早已认识到水利重要性,只要把水利实施建设得好,安徽农业才能发展更好。兴建基础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水利工程的投入主要以大江大流为主,加强对这些重点工程的堤防建设,而自2004年以后国家又把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放在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灌区渠道和泵站的更新改造上,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则投入较少,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从而导致严重滞后的局面。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规划由于投资力度不足而导致迟迟无法完成规划的任务,而对于一些中小型灌区不仅缺乏资金渠道,而且财政投入与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受到资金上的制约,从而导致一些新建及改造的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单价较低、标准不高的情况。同时是由于资金的缺乏,而导致当前的大农田水利设施都存在着失修、无人管理的情况,这就导致大部分水利设施处于荒废状态,不仅无法发挥其抗涝防旱的能力,同时也导致灌溉能力降低,无法保证粮食的生产安全。

  目前由于国家和政府缺乏较大扶持力度,而且农民自身的投入能力还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则很难得以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存在着人员短缺及管理混乱的情况,水利公益性的管理职能不到位,而且缺乏对水利设施维护和运行的技术指导,没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及粮食的安全。

  我国目前的水利改革过程中,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这对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及国家粮食的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要特别重视大中型灌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发展节水灌溉。与此同时,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要求突出加强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以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为建设的重点,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十二五”时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为农田水利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搭建了更宽阔的平台。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来抓,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和根本性措施来抓,在未来农业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不断提高灌溉保证率和农业用水效率与效益,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资金支持是水利加速发展的关键。水利资金投入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地方配套资金、银团贷款和社会资金等方式,其中以中央财政预算专项资金为主。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完善以财政为主导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同时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又好又快推进农田水利新发展。还应改变“重大轻小”的建设思路,将中小型水库和中型骨干水源工程纳入中央投资计划,加大对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对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更新改造的财政投入,特别是要解决末级渠系的建设和维修问题。

  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强农田水利立法工作,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引导和促进农田水利建设。要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分散供水工程,要积极推广项目公示、资金县级报账、主要设备集中采购、巡回监理、农民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积极推广“规划控制、定型设计、定额补助、以奖代补”建设管理新办法,探索建立适合小型农田水利特点的建设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受益农民直接参与这些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要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更好地结合起来,把保障发展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更好地结合起来,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应对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应把节水灌溉作为根本性措施大力推进,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除了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新建灌区必须满足节水灌溉要求。通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等项目,加大力度推广喷灌、微灌和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建设节水型农业体系。在生物多样性特别脆弱的西南地区,特别要改善耕作方式,逐步恢复植被,达到水源地生态涵养的功能。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加快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全面覆盖,有效的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健全水利服务体系。首先应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建设;其次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最后成立公益性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应根据我国各乡镇的特点,因地制宜加强乡镇水利服务体系的建立,使乡镇水利站的建设得以进一步的规范,加强对水利人员的培训,从而有效的提高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

  农业的发展需要大兴水利建设,而水利建设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则是需要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当前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加快农业的发展进程,则需要具有领导能力和驾驭市场能力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即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又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务院副总理重要指示以及水利部陈雷部长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扎实推进我市安全水利、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把重点项目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起来,把工程建设与推进农村水利新机制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加大财政投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工作重点:突出以水利水毁工程修复,海堤、水闸及排涝站除险加固,南溪下游河道整治,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和为保障明年春耕生产用水需求的农灌渠道、水陂、山塘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

  —年度我市冬春水利建设计划实施11大项目117个工程,计划完成土石方118.87万立方米、石方13.07万立方米,投资13640万元,投劳66.86万工日。工程规模有海堤七期加固长6.728km;饮水安全工程13处;水库加固15座,小山塘加固8座;水闸加固9座;堤防加固工程10处,长5.775km;水毁工程34处;河道清淤18条,长32.145km;水葫芦整治11个乡镇,渠道长325.65km,水葫芦面积279.5万㎡;2009年、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总体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9.87万亩,恢复灌溉1.03万亩,节水灌溉1.21万亩,解决农民饮水困难1.9万户7.5万人。

  ㈠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年度冬春水利建设暨水利工程水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水利局,负责指导全市冬春水利建设暨水利水毁工程修复。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也要相应成立冬春水利建设暨水利水毁工程修复领导小组,建立工作班子,配备精干的工作骨干,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制定工作计划、工作细则,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分工,定期检查督办,严格奖惩,各涉农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力推进。

  ㈡做好规划,突出重点。编制好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在原有编报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调整充实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及方案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要符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并与其他专项规划相衔接,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重点,后一般;先应急,后提高”及“要考虑需要与可能,把握好量力而行”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同时细化和落实实施方案,努力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性,使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㈢多方筹资,创新投入机制。一是要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坚持政府支持、民办公助为原则,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并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二是要充分调动受益农户投入的积极性,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实行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等“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政策,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三是要整合部门投入,争取各级各有关部门财政支持,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要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把利用社会资金作为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有益补充,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五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一事一议”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做好引导和服务,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参与民主议事的主动性和执行“一事一议”等筹资筹劳决议的自觉性,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长效管理。

  ㈣加强建管,保证质量。一是规范建设管理程序,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对投资较大的项目,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督制、合同管理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对小型项目,明确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对农民自行投资、自行施工的项目,做好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和现场指导工作,帮助群众把好设计、施工等技术关。二是落实在建工程现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控制的责任制,严格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三是建立切实可行的建后管护责任制,签订专门管护合同,落实专项管护经费,确定专职管护人员,实行有效管护监督,确保管护落实到位。

  ㈤强化部门联动,协同作战。各级各部门必须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水利部门要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全力以赴做好冬春水利水毁建设的规划、建设和业务指导;发改、财政部门要做好水利资金的调配,确保及时到位;农业部门要组织好春耕生产各项准备工作;宣传部门要及时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依法及时办理水利建设用地审批相关手续;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水利工程的检查监督,严肃查处挪用、克扣、挤占水利建设资金的违法行为。

  ㈥舆论推动,营造氛围。采取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网络和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政策和要求交给干部和群众;深入报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典型,增加投入、创新机制的典型,发展特色水利、让农民得到实惠的典型,通过对农田水利建设具有时代性、示范性、先进性典型和经验的宣传报道,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为农田水利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今冬明春水利建设及水利工程水毁修复从9月1日开始,到明年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计划动员部署阶段):9月1日至10月31日。各乡镇应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主动深入基层,服务到位,在调查研究、方案拟定、规划编制工作多下些功夫,根据各自的实际,因地制宜,周密安排,规划出切入当地实际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要求在10月底前完成动员部署工作。

  不管是水流还是电流,在输送过程都会产生损失,其中水流损失主要在于渗漏。有研究表明,渠道渗漏与地质地貌条件、渠道规模、体形及施工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渠道所遇到的岩体结构、岩土渗水带、低下埋深都具有差异,所以,渠道各段的渗漏方向和程度也显著不同。渗漏最为严重的地段在岩溶洞隙、塌滑体、柱状节理的透水带。渗漏不仅会降低输水效率,最重要的是损失水量,工程效益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的渠道会出现塌滑现象。一般放水洞底高程会高出渠堤底板30~50cm,都属于正常水位运行范围,如在95%的时间里渠道都处于低水位运行及设置过少的节制闸,部分渠段则会出现提高水位取水现象。通常防汛高峰期也是供水高峰期,如遇到上游突发洪水且处于高水位运行,渠道的安全便会受扎梗取水的严重影响。

  一般渠道常用于农田灌溉和排水,很多居民的住所都安置在渠道附近,甚至有的渠道所布置的位置是与公路相平行的。很多渠道都是直接穿过居民区,然而一旦渠道边坡失去稳定性,路面很有可能会被水流淹没,从而冲毁路基,居民家中就会流入大量的水,交通遭到破坏,居民安全和财产受到损失。

  土涂料防渗在水利防渗技术中最常见,它是先把基础层面的土质打实,也可以在基础层面涂上涂料,这种涂料有很多种,四合土、灰土等很多。这种涂料最突出的作用就是防渗漏。这种涂料随处可见,成本低,使用技术非常简单,很容易就能掌握这种技术。这种涂料防渗方法适合用在温度比较温和的地区,因为它的耐寒性不好,随着温度的下降,它的抗冻性也随之下降,防渗功能也就随之下降。在应用土料技术的时候,应该做到防渗、防湿等,还要做好配料的拌合、打实、施工后的养护等。

  利用水泥土进行水利渠道防渗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防渗一般有两种方法:塑性水泥土和干硬性水泥土。水泥土的防渗漏效果要比土料好。这种方法的材料很容易得到,使用技术也非常简单,成本低。但是它的耐寒性很差,适合在一些温度相对高的地区使用。渠道如果在使用水泥土前已经用了涂料防渗,需要在水泥土凝固之前将水泥土保护层铺好。

  混泥土防渗是比较好的一个方法,因为它对外界压力和冲击力的抵抗力很强,表面积流速也很快,可以进行很长时间的防渗。混泥土防渗技术,除了防渗使用时间长之外也不受温度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它在技术施工方面可以分为现浇和预制。对渠道进行现浇防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地面的清洁和现浇后的养护。在对渠道进行预制防渗的时候,对强度的要求很高,混泥土强度必须要达到预设的75%才可以进行施工,在安放的时候一定要平稳、缓慢,混泥土之间的缝隙要用砂浆充实和抹平。

  沥青混泥土防渗也是现代渠道常用的一种技术,它的结构比较柔性化,防渗效果比较好,并且它在环境的适应性方面也非常好,非常适合用在温度低的渠道防渗中,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沥青混泥土的价格和混泥土价格差不多,既便宜又实用。沥青混泥土从结构上可以分为有整平胶结层和无整平胶结层。一般用的是无整平胶结构层,有整平胶结构用在岩石地基渠道上,一般很少用到。沥青的防渗很容易产生老化,所以要在沥青表面涂上沥青马蹄脂封闭层。沥青混泥土防渗施工中一般可分为三个工序,分别为铺筑整平胶结层,铺设防渗层,涂封闭层。在使用沥青混泥土进行防渗施工前要进行试铺,而沥青混泥土施工中要进行碾压,碾压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保证了防渗的质量。

  渠道冻胀破坏的原因和破坏程度与当地土质、土的含水量及工程结构息息相关。经实践研究证明,可从渠系规划布置、基土处理、排水、衬砌的结构形式、材料、施工质量等方面做好混凝土渠道的防冻养护。目前消减冻胀的方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式,还有换填法,此方法运用戈壁料或砂充当原渠基土,然而这些换填材料施工难度都较大,需换填至冻土层深度以下才可以。

  渠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原因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冲刷、塌坡、淤积等不正常现象。在设计渠道时,虽然充分考虑了水流挟沙能力,但所设计出来的实际渠道中的含沙量还是超过设计标准。沙粒在高浓度浑沉速度小,水流对高含沙量浑水的挟沙能力大。所以,目前渠道防淤养护措施有加大流量和调整比降两种。

网站备案号:黑ICP备2020004697号      Copyright © 2020-2023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大庆高新区新风路6-1号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C1、C2、C3座1219室 :15246062972
友情链接 :
  • BB电子
  • 半岛·官方网站
  • IM电竞
  • 开云真人
  • 168体育
  • 完美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