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入理解,全面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入领会“三新”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水利工作的总要求。新发展阶段要求紧扣治水主要矛盾的变化,针对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把保障国家水安全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特别是要通过水利行业强监管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人水和谐。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水利工程,完善我国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发挥水利有效投资拉动作用,促进扩大内需,拓展投资空间。
今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一是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按照“消隐患、强弱项、提标准”的思路,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畅通江河洪水通道,降低洪水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稳定。要加强江河湖泊治理,全面开展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达标建设,适时开展提标建设;继续实施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重要河流和200平方公里~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要加快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对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流域和重点区域洪水调控能力有重要作用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要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和洲滩民垸整治,对使用频繁、防洪作用突出的蓄滞洪区加快建设与调整;以恢复蓄洪空间、行洪通道和生态空间为目标,分级分类开展洲滩民垸整治。要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立水库常态化除险加固机制。要加强山洪灾害防治,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群测群防为主、群防与专防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建设。要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完善城市防洪防潮排涝体系,治理易涝区。要加强沿海防台防潮能力建设,加快生态海堤建设,加强风暴潮监测预警能力,构建完善的沿海防台防潮减灾体系。要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加强水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推进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与建设,加快补齐水利信息化短板。
二是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按照“挖潜力、强骨干、成网络”的思路,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要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大力推进农业农村节水,深入推进工业节水,加快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要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要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充分挖掘已有工程供水能力,继续提高工程性缺水地区蓄水能力,多措并举建设应急备用水源,提高供水系统的可靠性。要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加强缺水地区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逐年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要提高农村水安全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加强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
三是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按照“严保护、重治理、提质量”的思路,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扩大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要加强江河源头区保护修复,着力提升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能力。要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加大河湖水域岸线保护修复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科学开展河湖水系连通,改善河湖生态质量,提升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要强化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加快推进坡耕地综合整治、侵蚀沟治理等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建设。要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通过节水、农业结构调整等压减地下水超采量,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