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在北京揭晓,42项土木工程领域杰出的代表性工程获得表彰,其中作为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中铁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水利设计”)作为主要单位参与建设的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获此殊荣。至此,加上此前获得的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金质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了国家级工程奖“大满贯”。中铁水利设计如何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打造为精品工程,赢得业界高度认可?我们可以从其探寻创新之路一探究竟。
千里赣江是江西省的母亲河。自古以来,两岸百姓深受洪灾之苦,兴修水利工程势在必行。赣江极狭处为峡江,堰水辖江成本最小,经前期地质勘察,“在峡江建大坝”成为专家共识。2008年,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经国务院批准立项,2009年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12月完成竣工验收。工程批复总投资99.22亿元,为江西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兴建之难,在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工程位于赣江中游干流河段,河道平缓、地势开阔。如果按照常规方式,水库淹没耕地面积大,淹迁人口多,下游防洪与减少库区淹没损失难以兼顾,这成为摆在设计团队面前的首要难题。
水利事业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秉持“创新、拼搏、担当、奉献”的精神,中铁水利设计设计团队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创新提出水库和分蓄洪区同时承担防洪任务和根据汛期和非汛期的不同流量进行蓄水位动态控制的水库调度运行方式。按照这一方式,在不同水位下,水库能够进行相应的有效调节:小水下闸蓄水兴利调节径流,中水分级降低水位运行减少库区淹没,大水拦洪削峰控制泄量为下游防洪,特大洪水开闸敞泄洪水以保闸坝运行安全。同时,现有分蓄洪工程得以充分利用,有效减少了新增淹没区域,能够满足下游防洪要求。技术的创新,换来的是一组数据后的民生温度:移民人数减少了7.9万人,淹没耕地减少了7.5 万亩。
工程建成后,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经合理调度和水库调节,与泉港分蓄洪区配合使用,使下游省会南昌市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赣东大堤的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改善上游航道65公里……截至2022年,工程仅防洪减灾效益就达数十亿元,累计发电72.87亿余度。
修水利同时要保粮田、保粮食安全。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淹没区内耕地5.2万亩,如果按照传统的外迁安置方式,将会产生巨大代价。为此,设计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实施“抬田工程”,从水下抢回大量耕地,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增加了移民就地后靠安置环境容量。
水田乡富口村位于水库淹没区内,并作为抬田工程的试点村,并推广至全县大规模抬田。十多年过去了,抬田区只见成熟的晚稻金灿灿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产量好得很哩!我种粮10多年了,承包的面积越来越大。”水田乡孔巷村种粮大户胡志杰笑着说。现如今,抬田区都是连片高标准农田,无需担心旱涝天气,粮食产量也远超抬田之前的产量。
“抬田方案”的提出非一日之功,设计团队前期深入调PG电子查研究、反复论证推断,不断探寻保护村民故土、减少移民和投资的办法,最终得以确定方案。所谓“抬田”就是将浅淹没区的耕地高程抬升,高出水库正常蓄水位0.5米至1米,把原先处于淹没区的耕地普遍抬高2至3米,再辅以配套完善的灌溉、排水设施,将之前的冷水田、低产田、滩涂地、低洼地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保障了粮食的保产增收,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
敢于“吃螃蟹”、敢于“啃硬骨头PG电子”,大面积抬田方案的提出在国内没有先例,为进一步验证是否切实可行,设计团队还联合河海大学、江西省农田灌溉试验中心等科研力量,在峡江当地选了206亩地进行试点实验。经过连续3年的试验,206亩抬田试验结果表明,早晚两季水稻产量可达每亩750公斤以上。实施“抬田”后,峡江枢纽防护区内、外3.75万亩农田免于被水淹没。
此后,通过不间断地对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宣讲新方案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列举数据佐证,才使抬田工作进入了实施建设阶段。“抬田”之后,减少外迁移民3万人,节省移民安置和征地补偿费用22.4亿元,让80%的移民免去了工程性外迁的背井离乡之苦,真正做到民生工程为人民。
赣江是鄱阳湖流域的第一大江,每年4月至6月,赣江大量洄游鱼类溯流而上,从鄱阳湖经南昌、丰城、新干,最终到达峡江以上的赣江中上游段产卵,鱼卵随着激流向下游漂浮孵化,形成了鱼类特定路线,对鄱阳湖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水利工程,如何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实现生态保护,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如何布置鱼道结构让鱼穿过大坝?鱼类适合什么流速?如何将鱼道与大坝结合且又不影响大坝其他结构?这些问题都是工程勘测设计中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设计团队结合大量案例反复分析原因,同时与水生物研究机构进行多次模型试验,最终确定鱼道与大坝及其他构筑物的布置方案,
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设计团队深入研究鱼的习性、种类以及洄游的时间,结合地形等因素,采用高低进口、主副出口竖缝式生态鱼道,布置了高低两个鱼道进口,以适应上下游水位变化,设计合理流速满足“四大家鱼”的上溯需求,在鱼道底部适当加糙,降低底部流速,方便其他鱼类通过。同时,研究设置了电站厂房尾水前沿集鱼槽和岸式进鱼口,设置补水系统。打通“生态鱼道”,让鱼儿顺利洄游,成为枢纽工程的亮点之一,设计获国家专利。
坚持创新引领这一核心要义,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积累形成了“峡江经验”,为全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峡江方案”“峡江样板”。“科技创新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提高抗风险能力,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中铁水利设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建华在获颁詹天佑奖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