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蒙县全县境内河流多。有细河、伊马图河、二道河、务欢池河、八道河等20条主要河流,分别汇入大凌河、绕阳河、柳河3个水系。水资源总量4.8亿m3,其中:地表水2.9亿m3,地下水1.9亿m3。
阜蒙县干旱灾害近年来频发,这虽然有自然条件的因素,但也呈现出农村水利设施抗旱能力不足的因素。从阜蒙县农村的抗旱能力来看,基本的农田灌溉的水利设施多建于20世纪7080年代,那时侯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的投资环境和条件,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低,质量差,而且已经经历了30多年,有些树立工程已经在超期服役,出现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在一旦遇到大旱面前,抗旱能力感到明显的严重不足。尤其是阜蒙县的县域地理气候环境复杂比较复杂,在春夏季降雨时,时空会由于分布不均,使县域内的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加剧了阜蒙县县域内干旱的严重程度。在阜蒙县的农业生产中,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近几年,阜蒙县县域内,由于气候的变化,多次发生过较为严重的旱灾,这已经给阜蒙县的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影响了阜蒙县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伏旱,对阜蒙县的细河、伊马图河、二道河、务欢池河、八道河等几个乡镇带来较大的影响,损失较重。阜蒙县是农业的生产大县。粮食、畜牧、林业生产在省内乃至全国占重要位置。全县森林覆盖率27.59%。林木蓄积量395万m3,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大豆、小杂粮、花生、薯类等;树种主要有松、柏、杨、柳、榆、柞、杏、枣、梨等174种。阜蒙县农村的经济作物受灾严重,主要体现在:
1)阜蒙县农村的经济作物受灾最严重的是玉米和大豆,在全县的绝大多数地块都严重成灾。
4)玉米,阜蒙县受灾严重的地块主要是砂土地和河床地,由于旱灾的出现,一些地块几乎绝产。
6)其他的农作物在旱灾面前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究其实质,主要是水利设施的问题。
近年来,阜蒙县一遇旱情就出现旱灾,主要是水利建设不健全问题。虽然阜蒙县从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资金看,也做了最大努力,也对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了县域内主干河流沿岸防洪工程,也对阜蒙县城区的防洪等大批水利设施进行了投资,但由于投资力度有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阜蒙县城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阜蒙县对农村水利工程的投入与阜蒙县的旱灾程度比较,是相对不足的。尤其是15a前国家提出开始农村税费的改革试点以来,已经取消“两工”后,在水利工程建设这样的公益建设实行“一事一议”,使开展阜蒙县农田水利工程的基本建设难度加大。另外,由于部分地方领导对农村税费改革的理解问题,要么是理解的不准确,要么是根本不能理解,这些问题都影响了阜蒙县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加剧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困境,影响了阜蒙县水利工程的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阜蒙县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得到初步的建立,但由于水利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的问题,也影响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所有者的主体缺位问题,使阜蒙县的部分水利工程管护工作的管理责任不明确、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经营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日趋突出。
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问题,是由于阜蒙县大部分乡镇水利工作站技术及人员力量薄弱、再加上投入的经费短缺,由于水利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的问题,使阜蒙县农村水利设施在建、管、用方面出现脱节。尤其是对于阜蒙县的水利工程设施,由于维护管理的责任难以落实,对于集体所有的水利工程,建设完工投入使用后,就无人过问,更没有人管理。使阜蒙县的水利工程设施日趋老化、损坏,严重地甚至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严重的影响了阜蒙县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使这些水利工程处于无人管理的现状,难以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近十几年来,由于阜蒙县农村税费改革,由阜蒙县地方政府出面,直接要求农民出工、集资投资建设水利工程项目越来越难。目前的现状是,在阜蒙县的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呈现的状态是“谁来组织,谁来管”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影响对原有的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维护和使用。显然要搞好阜蒙县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使用已是阜蒙县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阜蒙县水利管理体制问题的改革或创新,已经被提高到至关重要的位置。
农村水利工程是百年大计,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事关重大,需要常年不懈的努力,才能保证水利工程为人类造福。加强阜蒙县农村水利建设的途径主要有3个方面:
阜蒙县的水利工程的投融资体制建设要搞好,要创新阜蒙县的投融资体制,要在阜蒙县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水利投入新机制。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为了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要做到以下4点:
1)应把民营建设项目的投资,列入到政府部门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要使民营投资的利益得到保证,要为民营资本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2)要拓宽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的金融部门要考虑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积极支持民营水利工程建设的融资渠道。
3)要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阜蒙县的水利公益工程,除注重城镇防洪等公益性工程建设投入外,地方政府还要重点扶持阜蒙县农村的饮水工程,要大力支持农村小型蓄水工程和灌区渠系配套建设,要加大力度支持阜蒙县的水利工程的抗旱排涝工程。
4)要以责、全、利为宗旨,坚决加大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大力吸引民间资金,积极大兴水利,为阜蒙县的水利工程建设服务。
针对近年来阜蒙县旱灾中暴露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再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目的之一,是要以提高阜蒙县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来保障阜蒙县全县农民的饮水安全,同时要保障阜蒙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用水安全、要积极改善阜蒙县农村水环境,在乡镇一级积极开展阜蒙县的水务规划、管理和开发利用试点。通过实践的检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要能够做到以点带面,要有重点地推进涉及农民生存、生活和生产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3.3推进农村水利改革与创新建设要积极推进阜蒙县农村小型水利改革和创新,要在创新过程中,创新农村水利建管机制。对微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实行农民“自建、自管、自用、自有”的权利选择。当地政府首先会酌情在经费上给予适当补助,同时要把他视作私人财产,提供产权证,要受法律保护。要讲清鼓励农户间按照互利互惠原则,利用资金建设小市场,调节调剂用水余缺,发挥工程和水资源最佳效益。对投资较大,单户无力经营的水利、水保工程,采取股份合作管理模式。招引能人,对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集体小型水库进行管理,实行“法人当家,合同管理,职员自聘,自负盈亏”。通过委托管理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搞活经营权,使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工程管理体制职责清晰、权责明确。
不管是水流还是电流,在输送过程都会产生损失,其中水流损失主要在于渗漏。有研究表明,渠道渗漏与地质地貌条件、渠道规模、体形及施工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渠道所遇到的岩体结构、岩土渗水带、低下埋深都具有差异,所以,渠道各段的渗漏方向和程度也显著不同。渗漏最为严重的地段在岩溶洞隙、塌滑体、柱状节理的透水带。渗漏不仅会降低输水效率,最重要的是损失水量,工程效益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的渠道会出现塌滑现象。一般放水洞底高程会高出渠堤底板30~50cm,都属于正常水位运行范围,如在95%的时间里渠道都处于低水位运行及设置过少的节制闸,部分渠段则会出现提高水位取水现象。通常防汛高峰期也是供水高峰期,如遇到上游突发洪水且处于高水位运行,渠道的安全便会受扎梗取水的严重影响。
一般渠道常用于农田灌溉和排水,很多居民的住所都安置在渠道附近,甚至有的渠道所布置的位置是与公路相平行的。很多渠道都是直接穿过居民区,然而一旦渠道边坡失去稳定性,路面很有可能会被水流淹没,从而冲毁路基,居民家中就会流入大量的水,交通遭到破坏,居民安全和财产受到损失。
土涂料防渗在水利防渗技术中最常见,它是先把基础层面的土质打实,也可以在基础层面涂上涂料,这种涂料有很多种,四合土、灰土等很多。这种涂料最突出的作用就是防渗漏。这种涂料随处可见,成本低,使用技术非常简单,很容易就能掌握这种技术。这种涂料防渗方法适合用在温度比较温和的地区,因为它的耐寒性不好,随着温度的下降,它的抗冻性也随之下降,防渗功能也就随之下降。在应用土料技术的时候,应该做到防渗、防湿等,还要做好配料的拌合、打实、施工后的养护等。
利用水泥土进行水利渠道防渗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防渗一般有两种方法:塑性水泥土和干硬性水泥土。水泥土的防渗漏效果要比土料好。这种方法的材料很容易得到,使用技术也非常简单,成本低。但是它的耐寒性很差,适合在一些温度相对高的地区使用。渠道如果在使用水泥土前已经用了涂料防渗,需要在水泥土凝固之前将水泥土保护层铺好。
混泥土防渗是比较好的一个方法,因为它对外界压力和冲击力的抵抗力很强,表面积流速也很快,可以进行很长时间的防渗。混泥土防渗技术,除了防渗使用时间长之外也不受温度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它在技术施工方面可以分为现浇和预制。对渠道进行现浇防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地面的清洁和现浇后的养护。在对渠道进行预制防渗的时候,对强度的要求很高,混泥土强度必须要达到预设的75%才可以进行施工,在安放的时候一定要平稳、缓慢,混泥土之间的缝隙要用砂浆充实和抹平。
沥青混泥土防渗也是现代渠道常用的一种技术,它的结构比较柔性化,防渗效果比较好,并且它在环境的适应性方面也非常好,非常适合用在温度低的渠道防渗中,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沥青混泥土的价格和混泥土价格差不多,既便宜又实用。沥青混泥土从结构上可以分为有整平胶结层和无整平胶结层。一般用的是无整平胶结构层,有整平胶结构用在岩石地基渠道上,一般很少用到。沥青的防渗很容易产生老化,所以要在沥青表面涂上沥青马蹄脂封闭层。沥青混泥土防渗施工中一般可分为三个工序,分别为铺筑整平胶结层,铺设防渗层,涂封闭层。在使用沥青混泥土进行防渗施工前要进行试铺,而沥青混泥土施工中要进行碾压,碾压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保证了防渗的质量。
渠道冻胀破坏的原因和破坏程度与当地土质、土的含水量及工程结构息息相关。经实践研究证明,可从渠系规划布置、基土处理、排水、衬砌的结构形式、材料、施工质量等方面做好混凝土渠道的防冻养护。目前消减冻胀的方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式,还有换填法,此方法运用戈壁料或砂充当原渠基土,然而这些换填材料施工难度都较大,需换填至冻土层深度以下才可以。
渠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原因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冲刷、塌坡、淤积等不正常现象。在设计渠道时,虽然充分考虑了水流挟沙能力,但所设计出来的实际渠道中的含沙量还是超过设计标准。沙粒在高浓度浑沉速度小,水流对高含沙量浑水的挟沙能力大。所以,目前渠道防淤养护措施有加大流量和调整比降两种。
榆林河水库及其灌溉渠系对维护榆林河灌区人地关系稳定、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榆林河流域地处荒漠内陆,该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风大沙多,风蚀荒漠化严重,特别是风沙对水库、渠道等水利设施的侵害,使水库库容减少,输水渠道淤积,加重了群众清淤投劳的负担,泥沙进入耕地,造成耕地沙化,淤埋幼苗致死,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开展治沙护库等库区生态工程建设,找出防治风沙入侵的安全对策,减少或阻止榆林河灌区水利工程遭受风沙灾害影响,对维护库区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瓜州县多年平均气温8.8℃,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29.3℃,降雨量45.7毫米,蒸发量高达3040.6毫米,干燥度为16.8,属极度干旱区。年平均风速为3.7米/秒,大风日数70天左右,具全省之最,最长持续日数达7天。榆林河水库西侧为石质山地,风沙强度较弱,沙灾危害小。东侧属低山丘陵向戈壁过渡地带,土壤为棕漠土和灰棕漠土,植被类型为荒漠草原植被。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生物作用弱,使沙质地表疏松,极易产生土壤风蚀,频繁发生沙尘暴。每到风季,沙随风起,沉积东岸坡的大量风沙土直接进入水库,危害严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人口剧增,导致生产生活用水不断增长,生态用水相对减少,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加剧了荒漠化进程。其次,瓜州境内大面积开荒,耕地面积扩大。为满足耕地用水,境内开始大量打井,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生长,使一些原本被固定的沙丘再度成为流动沙丘,进一步加剧了绿洲的荒漠化和沙漠化。同时,过度放牧、乱砍滥挖植被导致自然林草植被减少、退化速度加快。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导致该区生态环境恶化,土壤风力侵蚀强烈,大风扬沙天气频繁出现,入库流沙逐年增多,库容萎缩,有效灌溉面积减少,灌溉渠系填埋严重,渠道清沙劳民伤财。每到大风季节,水库蓄水混浊,干渠引水携沙量增加,泥沙随水流入耕地,耕地被沙化,造成农作物死苗、减产等。风沙对水利设施的危害,已对灌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相当严重的影响,成为制约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根本上治理风沙对榆林河水库及灌溉渠系的危害,应针对库区自然特征和风沙危害特点,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坚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水利措施相配套的原则,以治沙护库、防沙填渠,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绿洲灌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目的,建设育滩固沙、护库保田防风治沙综合防治体系。根据兰州沙漠研究所对金塔县解放村水库进库沙量的观测,由风沙危害而引起的进库沙量主要以沙丘移动进库和风沙流进库两种形式侵害库区,以沙丘移动形式入库沙量约占总入库量的92%。因此,在治理进库埋渠风沙过程中要以稳固流动沙丘为主。根据该区风力侵蚀特点、重点保护对象、风力风向、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当地多年风沙治理经验,以水库为中心,由近及远将项目区划分为库区风沙防治区、渠道风沙防治区二区域,分别采取措施治理风沙危害,减轻水库和农田灌渠风沙填埋程度,延长水利设施使用寿命,改善生态环境和灌区农业生产条件。
榆林河水库西侧为石质山地,风沙强度弱,可暂不布设防治措施,以自然植被防治为主。东侧属低山丘陵向戈壁过渡地带,在风速一定的情况下,改变水库毗邻区尤其是上风向土地利用覆盖,增加植被覆盖度或提高地表粗糙度,是降低湖泊风沙灾害危险度的关键措施。为此,建议采用“三圈”模式,即以水库为中心,由里到外依次布置3个防护圈层:工程治理圈、围封繁育圈和自然恢复圈。在近库岸,依地形布设多道挡沙墙阻挡流沙前进。在地势低凹处,流沙沉积较厚,遇起沙风速会继续前移直至进库,应在采取草方格沙障进行治理;中圈采用直接营造防风林带,保护水库,为保证苗木成活率,防风林带配套相应的节水灌溉设施,如滴灌、喷灌等;在防风林带之外的荒漠草地,采取围栏封禁、促进自然植被的恢复,防止就地起沙。通过实施上述三圈措施,一方面可以迅速减少上风向流沙入侵,同时建立中、外圈稳定植被带,进而形成自维护生物保护圈。“三圈”防治模式利于构建荒漠水库区生态安全的土地格局和水系统。
榆林河灌溉干渠在水库的东北部,渠系两侧沿线k米,沿途均为荒漠戈壁,每年冬春不灌水季节,干渠被风沙填平,在灌水季节,飘落至渠系的沙尘随流水直接进入耕地。危害干渠的风沙是以风沙流的形式直接进入干渠,防治措施布设上以防治风沙流危害为重点。借鉴疏勒河七墩滩灌区风沙治理经验,同样采用“三圈”防治模式。在输水渠道两侧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草方格采用1.0米×1.0米的正方形,高度为15厘米左右。草方格的使用寿命一般为四五年,为解决草方格老化后防风固沙功能减弱和丧失的问题,采取在干渠东侧营造防风主林带,在西侧营造副林带,来防止草方格防护功能失效后的风沙危害。在干渠两侧防护林带以外,采取封禁措施,保护现有植被和地表结皮,以减少就地起沙。各项防治措施布设后,从内向外形成“护、阻、固、封”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
为验证“三圈”防治模式防风固沙效果,依据金塔县治沙试验站的观测,在有灌溉条件下,新植红柳在4年后高度可达到186厘米以上,单株(丛)年阻沙量为0.58立方米。由此推算,项目区新增的防护林年可阻沙11.80×104立方米。根据金塔县鸳鸯池水库治沙工程经验,封育措施的减蚀效益按灌木林效益的20%估算,年阻沙量14.90×104立方米,草方格措施可减少70%左右入库沙量,据此推断,年阻沙量18.70×104立方米,各项措施年阻沙量为45.40×104立方米。说明“三圈”防治模式固沙效果非常明显。
预计项目完成后,可使项目区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5%~0%提高到15%以上。通过封育措施,天然植被覆盖度也有所增加。同时,人工植被建设也将对改善榆林河流域及库区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可使项目区原灰棕漠土和风沙土向灌淤土方向改良,提高土地肥力。同时项目实施后,通过干渠进入下游灌区耕地的沙量将会有所减少,能减轻耕地沙化程度。
库区防风固沙措施是保护水利设施、保障灌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项目,不具备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条件,但间接经济效益明显。首先体现在节约清淤费用上,项目建设减少对水利设施的填埋量,如果按5元/立方米的费用计算,则每年可节约清淤费约227万元;其次,减轻对耕地农作物的沙压沙埋,减少受灾面积,减轻受灾程度,相对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再次,如将每年减少的风沙对水利设施的填埋量折算为有效库容,则可相应增加有效库容45.40×104立方米,相对增加灌溉面积1700亩。如果按400元/亩计算,则可增加种植收益68万元。
由于我国各类骨干小型农田水工程是上世纪中叶建造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些设施从设计、勘测、规划和施工方面都有局限性。特别是施工过程中,主要依靠农民建造,直接造成标准低、技术落后、配套不足的结果。经过多年运行后出现设施老化、损坏以及失效也就在所难免了。据调查,国内各类中小灌渠和干支渠的完好率只有50%左右,节水灌溉也只占到总面积的43.5%左右。
上世纪末开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增加。个人务工收益的增加导致农民兴修水利设施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另外,各种水利设施材料的应用(如:水泥、管材、钢材)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导致人员投入上的大幅降低。这也造成了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所需资金的大幅上升。资金投入的增加制约了偏远地区水利施工更难以推进。
国家将水利投资重点放于城市防洪、水库发电以及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与管理上属于短板。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这些项目收益较低、政府资金紧张以及各级组织对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要求不严等客观原因的存在,造成了只建不管、带病运行等局面的出现。
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不及全部基本项目投资的1%。这是小型水利设施发展和管理不力的根本症结。
由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并且不够稳定,他们消费后的剩余额非常有限。此外,当地信用社为了降低信贷风险,要求农民提供抵押物才能放贷。这就造成了农民很难提供必要的担保无法获取信贷资金。
由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做好宣传组织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基层农村干部要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
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一号文件,该《决定》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在此前提下,我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设施的抗灾、减灾能力也逐步提升。完善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需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属于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大事,这项工作问题多、工作繁琐艰巨。基于当前状况,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相关要求,真正将这些工程作为民生工程进行管理。我们要增加相应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水平纳入对基层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范畴。
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农民参与的管理机制,倡导农民参与项目规划。这样才能逐步确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的制度化。①引导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民参与要依照注重实效、自愿互利的基本原则,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村民委员会的民主程序加以引导。②规范议事法定程序:经过民主表决和讨论确定集资酬劳会更符合民意。议事过程中要依照“规范、公开、民主”的原则,切实采取每条河、每个水塘、每条水渠单独议事的过程。只有这种民主的方式才能更好的推动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健康、快速的发展。③小型水利工程要做好协调工作。众多河流、塘坝与沟渠都有跨县市、乡镇的区域特点,施工中要依照“谁负担,谁受益”的基本原则。所有涉及到的村组、乡镇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协作互助。所筹资金必须进行统一安排,采取有偿用工、换工、借工等多种形式加以实施,真正做到轮流受益的效果。这就要求相应部门与基层组织要加强合作,不断在新形势下开创出有利于水利建设的局面。④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要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根据国家发展情况,我国暂时不能在小型农田水利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中提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建设由受益单位负责”,这一原则可以确保建设者与投资者的收益。这样可以引导农民增加相关建设项目的投入。这样工作的基础就是统一分散经营农民的思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上级部门的组织有机的结合起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本上都具有难度大、工程复杂,这要求各级政府在整个工程推进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各级政府需要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放入工作日程之中,各级领导要根据目标指定必要的考核办法。
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出现了农民群众出工、地方政府组织困难、跨区协作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和领导,要充分调动舆论宣传部门做好相应的教育宣传,切实引导、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建设当中。第一,以宣传教育为基础,真正实现土地承包权与之挂钩的硬性机制。第二,切实完善农民参加建设的政府资金补贴,真正调动这些人员的工作热情。
①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属于特殊的工程项目。因此国家需要加大财政支出,在继续对各类重点水利设施出现加固投入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村堤坝、沟渠等专项资金的投入。这个过程要有必要的监管机制,确保这部分资金能切实应用到实际工程之中。项目所在地的政府机构需要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按步骤、分重点的去解决当前农村水利项目中的突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抓大不放小,稳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的逐年改善。②由于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具有明显的公共性与公益性,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做找相应的支持和引导。第一,对相应政策不断完善来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事业。我们要真正与当地农田水利工程情况相结合,做好调研并指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建管与投入机制。第二,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费用要逐步纳入当地财政预算,财政列支要给予定期的处理解决。第三,依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逐步整合相应的资金投入。这种增加切忌盲目,要保证其科学有效性。相应管理部门必须将相应资金进行合理规划,集中使用。真正做到治理一处,受益一方,建设一处,巩固一方的实际效果。
我们要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方面的产权改革。前提条件是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真正实现投资、建设、所有、管理与受益的一致性。此外,要合理的放宽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经营权。只有这样才能确实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人力、财力的投入。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旨是将其融入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而其前提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整合分散经营的土地,实现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的对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法实现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城镇化进程。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有较大的影响,需要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本质上是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它是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细碎的土地耕作模式转变为具有适度规模的生产模式,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为确保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就会加强。此外,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强大,使经营者积累更多的资本;组织的创新还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生产,与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比,经营主体拥有更多的资金保障和人力支持,可以建立与农田水利的战略合作关系,衍生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单位与产业,增强其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
以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生产经营主体成立以后,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将细碎的土地整合起来,通过组织的扩张,借助于组织对市场的替代,变市场交易为组织内的交易,减少了交易费用,避免了农田灌溉利益的纠纷。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还能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经营者,在农田灌溉中,经营者可以利用规模效应,建立与供水单位的直接交易渠道,减少政府和其他中介组织的参与,实现交易成本的下降。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形成土地的适度集中。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可以实现与农田水利灌溉的对接,有利于选择适合自然特点和农业种植的农田灌溉方式。农业生产经营者如果自建农田水利设施,如建设水井、池塘,则可以通过集中灌溉,提高水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灌溉成本;如果选择使用社会供水系统,如向水库等供水单位购买水,由于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者为了节约用水,会修建和维护灌溉系统的终端沟渠,可以避免水资源的流失,而且减少了灌溉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田灌溉的经济外部性,这些都将降低农田灌溉成本。
伴随着市场机制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传统的政府主导下农田水利建设模式也必将发生转变,取而代之的将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下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下,需要培育具有市场经营能力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为此,需要将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水库、塘堰和湖泊等设施通过经营改制,利用承包等经营方式,将其培育成为农田水利市场供给方,组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灌溉公司,开发适合农田灌溉的交易渠道和平台,并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农田灌溉。鉴于农田水利设施具有形成垄断的条件,而且因为自然环境、农业种植因素,其价格机制极为脆弱,为确保农业生产,需要建立确保粮食安全和体现水资源价值的政府主导型定价机制。而作为水利主管部门,不再从事具体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责任,只须负责大型水利设施、水网、渠道等设施的建设管理,而且在相对农田灌溉中还可以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制订农田灌溉指导价格,维护市场公平交易。
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以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经营者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利用土地、人力和机械等资源的规模利用优势,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由于经营者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增强,也有意愿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和效率的低下。针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特点,对于水库和大中型湖、塘、堰等设施,可以吸引具有建设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单位参与承包建设;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可以建立专业的打井引水公司、农田灌溉公司等,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农田灌溉服务;为形成有效的农田水利市场,还可以组建专业的农田灌溉中介组织,建立供水单位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联系,活跃农田灌溉市场,提高灌溉效率。
农村拥有的水利设施一般都是在很久以前就被修建的,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影响,排灌的标准较低,且运行时间较长,工程老化,根本不能对重大的自然灾害进行抵御。近几年有的地方还把大堰切割成小堰,有的地方甚至还把堰塘改造成为水田,这样的话,一旦遇到大旱,就会使需要进行灌溉的农田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就对水利灌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为没有明确的权力,就导致建、管、用的过程不能很好的衔接在一起。注重建设而忽视管理的情况日趋明显,很多工程都是有人建、没人管,有人进行使用,而没人对其进行维修以及维护,在平常对管理和维修的过程根本不进行重视,临到用时才开始着急。缺乏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的固定人员,这就导致水利设施出现工程老化、淤积、报废以及失修等情况。这样长期累积下去,很多的水利工程设施所具有的作用都丧失殆尽,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只能各自为阵,束手无策。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程度较低、自发性、无序性以及盲目性的情况普遍存在。
在对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专项资金投入以及省级资金投入等。资金的投入由财政、水利以及计委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并利用,虽然投入的整体大,但是通过“分门别类”以后,运用在不同项目上以后,和资金的合力运用还差很大的距离,它对工程建设规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还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可以发挥出的效益。
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对以往的相关经验进行借鉴,对当地的水利设施情况做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使之对其有所了解,以此构建出完善的档案数据系统。要积极的采纳基层干部以及群众提出的建议。根据“重点突出、讲求实效、统筹兼顾以及分步实施”的主要原则,在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前提下,对水利条件以及种植结构等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再结合路网方便以及村民建设的问题因地制宜,并进行科学的编制建设,以此来对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进行分区规划,从而使水利设施的建设得到完善。
在对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争取国家对其建设过程中进行的资金投入,还要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根据目前水利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使政府投入加大,并强化金融信贷行业的支持,实施开源节流,对社会的资金进行吸纳以及招商引资等手段来吸纳资金。根据“谁投资谁建设和谁管理谁受益”的基本原则使人们加大对水利工程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想尽各种办法对各方资金进行争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以及先干后补等措施,可以对农民群众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以及维护等方面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相关部门还需要尽最大可能去争取到更多的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以及项目,努力的使目前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落后的状况得到改善,使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得到促进,以此来保证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
农田水利设施在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以后,有关部门需要使对水利设施进行监管的力度得到加大,并安排专门人员对资金进行保障,对水利工程进行定期的检修以及维护。需要构建完善的满足当地实际情况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对基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相关知识培训,使他们对新科技、新知识以及新技术有足够的掌握。全面的使队伍的整体素质、服务意识、业务能力以及得到提升。为构建完善的农民用水协会,专门对当地农田水利设施的检修以及维护工作进行负责,以此使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的步伐加快。
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跨区域协作难、农民群众难出工以及地方政府难组织等实际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各级部门需要不断的增加宣传力度,深入到群众中,以此来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前提下,根据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所挂钩等方式,构建硬性的约束机制,使农民投工投劳的补贴政策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近几年,武汉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水资源也遭受到了严重地破坏,其主要体现在:水源地污染、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工业废水严重超标、居民节约用水意识淡薄等方面。特别是武汉市的居民爱护水资源的意识淡薄、未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使得水资源的人为破坏渐渐加重。因此,武汉市水利部门应积极就目前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研究,制定出改善水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各种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堤防的要求愈来愈高。武汉市近几年连续出现高水位的现象,说明长江武汉河段的水情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中高水位出现的频率增大。从有水位记载的1865年以来至1964年的100a中,武汉市水位只有4a高于27~30m,平均25a一遇;而从1965年至今的35a中,武汉市水位就有8a高于27~30m,平均4a一遇;特别是从1990年至今的10a中,武汉市水位高于27~30m的年份达4a之多,平均2~5a一遇。这一现象充分说明:由于江湖关系的变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武汉河段水情形势正越来越频繁出现高洪水位。因此,武汉城市面临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在我国城市规划中,设计师不仅要重点考虑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还要使得这些设施既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与城市的景观搭配一致。总之,在对城市水利建设进行规划时,既要考虑到水利功能的适用性,还要使其与城市的景观设计联系在一起。而武汉城市在进行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武汉市水利建设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武汉市虽已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城市水利规划和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大的资金。然而,武汉市的水利整体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在武汉市未来的水利建设规划中,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城市整体战略的角度出发,结合武汉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从专业人才的培养、信息化建设、完善保障体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关措施。
武汉市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建设为主要战略目标,而基于此目标,武汉市未来的水利建设,需要逐渐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武汉市未来水利建设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备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和选拔体制。结合现存的实际问题,应不断培养本土的水利人才和引进外来的专业管理人才,并对这些人才进行扩大技术专业培训,进而培养出一批技术精湛、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社会人才。这将会对武汉市的城市发展,特别是水利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信息化建设是未来城市水利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方向,是基于现代高科技的侦测和管理手段,实现水利规划、设计、管理、维护的自动化建设。武汉市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应通过对全市的水利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实行现代化管理,进而为未来做出长远地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水利建设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水利建设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详细地分析,使得这些基础资料能够具有时效性和完整性。并对通过设备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分类,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地剖析,从而为提出具体措施提供有效的依据,还要对于水资源配置进行不断优化,进而提高水利建设的整体水平。
由于武汉曾屡遭洪灾,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的洪涝问题已成为武汉市水利建设的工作重点。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出现,使得海平面逐渐上升,城市的洪涝灾害日益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武汉市需要结合水势情况设计好城市主河道和洪水水位之间的距离,并做好河堤整治设防。
立足于武汉市的长远发展,在对水资源污染进行治理时,要做到标本兼治。要防止未经处理的三废任意排放,不断增强对水源的保护。还要剖析雨水、河流污染的原因,从根本上扭转水源污染的现状。要对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方式做出改变,对污染源进行彻底的改善,实行边污染边处理、谁污染谁处理的方式,将污染源从根头上进行遏止。针对武汉市内的一些重污染企业,需要出台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重拳出击、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的企业。并从政策的制定上引导污染企业的升级转型,对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放宽,并给予奖励。
从总体上来看,武汉市的建设应该是个相对协调过程,其主要包括水利建设、资源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等。水利建设、资源环境建设等之间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对武汉的经济建设和水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经济及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武汉市水利建设的规划和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这就对现代化的水利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汉市水利建设和规划要与生态环境的建设结合起来,使其与城市的生态发展相一致,为城市的环境建设和招商引资做好硬铺垫,从而促进武汉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我国水工建设的管理想要进一步提升,最主要的是针对当前的施工管理水平予以加强,在全面了解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文章针对施工的不同时期中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别对施工前期的管理、施工中期的管理以及施工后期的管理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了论述,主要内容如下:
在该阶段应当形成必要的合同管理模式,以建立工程师作为整个管理的核心,充分协调施工各方的利益,包括承包方、业主以及监理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的管理内容即合同管理,主要是对合同内容予以明确,包括质量要求、工期要求以及对投资予以明确。
在这一时期的施工管理中,其主要的管理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施工人员必须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通过严格审核制度,保证施工能够按照图纸严格予以执行,同时也能够对现场的安全措施予以核查。另外还需要对工程量的完成状况以及相关文件资料进行整理。
这一时期的管理主要是针对竣工后的验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配合监督部门的工作,保证验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以此对施工的质量予以保障。
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多年的施工资料总结,针对水利施工项目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如下内容讨论:施工人员缺乏相关的管理意识;管理工作人员也不具有与岗位相符的管理素质;在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没有充分的予以准备;对于施工管理的目标没有予以明确,最后则是现场管理混乱,没有明确的管理手段予以规整控制。
对于工程项目来说,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一旦质量有问题,其它的一切都是免谈。要想提高质量,首先要培养施工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而目前,我们很多的水利施工单位中,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相对淡薄,导致出现了较多的工作,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施工人员疏忽大意,没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没有按照规定办事所致。由此可见,施工相关人员质量意识淡薄是影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水工建设中,低素质的工作人员是影响管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施工中,很多技术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因而不具有专业的技术素养,在控制工程成本、进度以及质量等共组欧中,无法正确的予以抱我,有些人甚至没有现场技术以及管理经验,这些都是影响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会直接导致水工建设的质量受影响。
前期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了后期的水工建设质量,并决定了施工管理水平的发挥。一个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水平,而我国当前的很多水工建设项目,并没有充分的重视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调研中变遇到了诸多问题,但是往往为了协调施工进度,而没有对此类问题予以充分的解决,带着问题开始施工,这样就使得在后期的施工中便存在问题,无法保证工程的总体质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施工管理工作质量。
工程的顺利推进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管理目标,但是很多单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此进行明确,导致了管理方向模糊,且无法落实和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如此一来,不但无法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也加大了成本,降低了管控力度;并且在质量管理中往往存在注重形式的现象,这都会对项目的推进造成影响。
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场管理质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推进状况。当前很多施工单位没有有科学合理的现场管理经验,因而现场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这是造成现场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水工建设项目仍居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可以知道施工管理,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在施工中遇到质量问题,做到了有章可循,因此,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尤为关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从措施、制度、组织等各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从管理层面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督与监控,只有这样,工程质量才能有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资金是保障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必须强化水利工程施工的资金管理,尽可能的做到用最小的成本,建设出较高质量的工程。避免浪费,对资金做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很多的水利工程所处环境复杂,需要的材料品种多,变化性大。因此,为了保证施工管理,必须重视材料管理,一定要做好材料的计划管理,做好材料的进场验收,做好材料的储存与保管,做好材料的使用和监督,做好材料的回收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节约投资成本,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为了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人员和机械一定要相对固定,实现操作证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