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 PG电子平台PG电子 PG电子平台摘要: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对水利建设比较重视,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兴建过数以万计的水利设施。这些水利设施涉及生活用水、农田灌溉、防洪排涝、漕运航运等诸多领域,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大量资料来看,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尽管这些水利设施并不是持续发展的,有些设施甚至经历了由先进到落后的转变,但毋庸置疑,许多设施起源甚早,科技含量甚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水利;农田灌溉设施;生活用水设施;防洪水利设施;漕运水利设施
基金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项目(06JJD770019);陕西师范大学211项目子课题
作者简介:王双怀,男,陕西铜川市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从事其他社会活动。但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自然存在状态并不能完全符合人的需要,水利和水害都是存在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工程措施来兴利除害。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故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为重视。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修建了数以万计的水利工程,每个工程都有相应的水利设施。关于历代王朝兴建水利的情况,学术界已多有论述。本文拟对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演变情况进行探讨。
生活用水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居民都离不开生活用水。中国古代的生活用水因居住条件而定:临河者汲河水,近泉者汲泉水,无河无泉者则用渠水、井水或雨水。为了满足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对生活用水的需求,中国古代曾修建过一些供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些配套的设施。
中国古代的供水工程以河渠、井泉为主。在远古时代,中国先民一般居住在靠近河流、湖泊的阶地上,利用天然河水、湖水或泉水维持生计。这种情况在氏族公社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著名的半坡遗址位于泸河之滨的坡地上,半坡人就是以沪河水维生的。进入夏商周三代,人类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在无天然河湖可资利用的地方,只好开泉、凿井取水。《易·井》有“改邑不改井”之说。由于居民多凿井取水,因此,“井屋”成了“人家”的代称,“井里”成了“乡里”的代名词。
秦汉以后,随着城市化倾向的发展和风水说的兴起,不少人居住在离水源较远的地方;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生活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井、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统治者不得不开发水源,修渠引水,以解决城镇居民的用水问题。汉武帝元狩三年修昆明池,并引池水入汉都长安,供居民使用,就是明显的例证。
隋唐长安城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有比较完备的供水系统。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分别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城,与城中众多的水井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问题。唐代以后,宋元明清诸代在大中型城市中也普遍建有供水设施。
与生活用水相关的设施多为提水机具。大体说来,河水、渠水浅而易汲,可直接使用瓶、缶、罐、桶等简易设施提取。对于较深的井水、泉水,则需要借助于桔槔、辘轳等水利设施。
桔槔是架设在井边或泉边的提水工具。这种工具主要由一根立柱、一个长杆、一块石头和一条绳子组成。《庄子·天地》所谓“凿木为机,后重前轻”,“引之则俯,舍之则仰”,说的就是桔槔。桔槔的使用方法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将空桶系在长杆的绳子上,拉动绳子,使桶进入井中,等桶中水满,轻轻上提。这种机具便捷、灵活、省力,因而使用较为普遍。类似桔槔的提水机具还有鹤饮等设施,同样有较高的提水效率。
辘轳是利用轮轴原理制造的提水工具。其形态有两种:一种是“手摇式辘轳”,一种是“滑轮式辘轳”。前者在井边架设一个木轴,伸到井口上方,在木轴上套装一个安有曲柄的圆筒,在圆筒上缠绕绳索,利用轴承装置放桶提水。后者则是在井上搭架,设置滑轮,以节省人力,便于提水。桔槔一般只能用于浅井,辘轳则可用于深井。这种机具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到现在还在不少地方使用。
排水设施主要是用来排泄生活废水或其他污水的。此类工程在庭院、村落有渗井、阴沟,在城镇则有大型排水系统。考古人员在汉唐长安城遗址中发现,其宫苑内有设施完备的排水管道,坊里中有纵横交错的下水管道和排水沟,院落中有渗井和排水道。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情况,说明中国古代的城市中已形成一定的排水网络。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许多地方常常受到干旱的威胁。因此,灌溉对农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灌溉用水以河水为主,也有用泉水、井水的情况。水利工程种类极多,灌溉设施不一而足。引水渠首分为有坝引水和无坝引水两种类型,渠道则有干渠、支渠和小支渠等,与之配套的还有斗门、节制闸、泄洪闸、退水闸、渡槽、涵洞等水利设施。这些设施种类多,大小不一,都是与农田灌溉密切相关的。旨在通过畦灌、沟灌、淹灌或其他灌溉形式改良土壤,补充水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农田灌溉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河灌系统,利用地表水进行灌溉;一个是井灌系统,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两个系统相得益彰,有异曲同工之妙。
河灌即引河水、湖水进行灌溉。从现存历史地理文献来看,中国古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大部分都与河灌有关。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河灌是中国古代农田水利的主要形态。
中国河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井田可能就是引用河水进行灌溉的。周定王五年(前602)孙叔敖引期思水(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北)灌溉雩娄(今安徽金寨北)土地。这是文献中有关河灌的最早记载。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22),西门豹治邺,开漳水十二渠以灌溉农田。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前后,李冰出任蜀守,主持修建都江堰,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秦王政元年(前246),水工郑国又在渭北地区主持修建了郑国渠,灌田四万顷。此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等书对当时的灌排渠道、堤防设计及施工技术也有所论述。由此可见,在先秦时代,中国在引河灌溉方面就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秦汉时期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高峰,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尤其是在汉武帝当政时,“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矩定,太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元朔、太初年间(前128-前101),在河套地区、宁夏
2002-2023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茗堇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