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您好,欢迎访问PG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聚焦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PG平台 电子
2024-04-09 阅读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1、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1、1、2、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1、1、3、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1、1、4、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2、1、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1、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1、2、创新工作思路,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有序进行:要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统一部署,科学制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远规划。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要改革耕作方式,培育、推广使用抗旱品种,发展旱作农业。要采取工程性措施,大量利用过境水发展低成本灌溉农业。要利用水文地质资料和现有耕地状况合理布局井位,科学利用地下水发展水浇农业等问题,用规划的形式明确下来。

  2、1、3、创新投资方式,建立农田水利多元化投资机制: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主要存在投资总量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两个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的新路子。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政府、农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投入水平。一是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财政预算,保证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事权和财政配比机制、合理的投资和分担机制,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经营组织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国家投资的积极引导,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实现农业水利化进程。三是鼓励群众筹资。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财政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充分调动农民自筹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2、1、4、创新管理办法,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在摸清本地水利设施底数的情况下,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尊重受益群众意见”的原则,全面开展“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为特征的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一是加强技术支持。对改革后的水利设施建立档案,协助经营者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规划设计,有计划地组织经营管理者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等方面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环境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干扰、破坏水利设施和妨碍经营者正常经营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1、5、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2、1、6、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在现在农业的发展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基本的条件,并且也作为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以及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有着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短缺的水资源以及较少的土地和较多的人口,这样的基本国情就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以及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所决定。但是效益衰减、建设滞后以及老化失修这样的问题都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的,因此我国就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和重视力度提升。所以,为了使得我国农业可以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将农田水利建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一般的情况下就是在田间建设,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灌溉的时候所选择的就是抽水、引水、蓄水以及堤水。其非常的容易受到区域水源以及外界环境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将具有多样性特征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造成,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支渠、毛渠、斗渠、干渠、农渠等,都是水利灌溉的渠道,主要的作用就是进行水分配的就是斗渠以及农渠,主要输送水的就是干渠和支渠,而农村小型的水利工程灌输渠道在临时的灌水系之中存在,毛渠、凹、灌水沟都是其较为常见的。所以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最主要的就是特征就是规模较小,位于最末端,关于整个水利工程建设体系。

  之所以说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具有着较强的季节性,是因为对其的使用,主要的使用时候就是干旱的季节,在雨季的时候是比较少使用量的。大幅减小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使用寿命,是因为其长时间进行的超负荷工作所导致的,并且其长期的处于露天的状态之中,没有人们对其进行保养和维修,自然就缩小了其耐久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循环使用是非常不利的。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管理机制的缺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现如今,我国在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有着不明确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其产生的问题就是对有着严重的维护和建设上的缺失;在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还有着不明朗的产权,其出现的原因就是不充足的资金以及缺乏的管理制度所导致的。

  关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需要地方的财力对其进行支持。尽管我国有着较大的变革在农田水利的建设层面上,但是却有着有限的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并且地方财政资金的每一项都应该具有着自身的用处,所以真正的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所用到的资金更加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着较为重要影响因素的就是地方财力的匮乏。

  在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将财政项目的绩效评价进行使用,然而不能够将其在较大的项目中进行运用,仍然处于初级的阶段,没有办法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约束。除此之外,还没有落实到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机制,从而致使没有将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尽情的发挥其作用。

  现如今真正的被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所发放的补贴是越来越少的,因为政府将大部分的补贴都给了农民。然而,并不是说发放给农民的就会真正的将农民造福,其存在着较高的津贴发放成本,所以农民最终也只有着较少的受益,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将农业发展的步伐制约。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因素的规避。

  进行补偿所采取的就是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其最为主要的三个方面就是加大补贴、贷款以及法规,这就是补偿机制的完善。

  各地的政府应该将水利方面的补贴比例加大,那是因为对于水利方面,政府的补贴仅仅占有者不到一半你的补贴率,而大部分的还是需要农民去承担,所以为了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就应该将政府的补贴力度加大。

  为了将更多的优惠享有,就应该将贷款的法律政策制定,并且将风险管理机制建立起来;因为每一个地区所具有不同贷款金额,所以在制定贷款制度的时候就应该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

  地方财力的缺乏,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关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将其一个系那个因素解决,其中之一就是将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大。其一,国家要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渠道来源拓宽,其不仅仅需要借助于企业的支持,还需要通过地区政府以及国家对其进行的支持,对于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就应该将企业额政府积极的结合起来,从而将弄讯水利资源的来源解决,并且将企业盈利所提供;其二就是与其相关的水利投资制度,国家要积极地将其建设起来,从而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可以提供给每一个需要资金保障的水利建设。

  所出现的有着较大投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却有着较小的利用率这样的问题,最为主要的就是较低的配套率和管理不当的设施管理。所以就应该将每一个地区和农村的实际情况为主,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制定完善,处罚那些违法操作的情形。为了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行工作以及设施管理加强,就应该将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机构构建,将其定期的维护制度构建。对于提高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将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所解决,还可以充分的使用能源,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率提升。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广大的农民群众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为了从人们群众的利益出发,将人们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应该将人们群众的实际进行考虑,重视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在对于其进行的建设中,总是有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存在,关于管理、资金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有效性阻碍和制约。因此,我们国家就应该将其中的影响找准,积极的采取措施应对,从而将我国农业的发展积极促进,促使我国经济可以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70%的固定资产、44%的人口、1/3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都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受洪水威胁严重。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仍然较为薄弱,江河防洪标准仍然偏低。拦蓄洪工程建设不足,且有40%的水库带病运行,非工程措施体系不健全,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灵活运用的基本条件,启用困难。

  我国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于20世纪50~70年代兴建,一些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破损、效益衰减严重。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不全,技术落后,其服务功能严重退化,部分设施原有功能基本丧失,再加上灌区建筑物不配套,分配水制度不健全,造成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减少。

  这些年来,水利投资更偏重于投向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农田水利工程倾斜力度不够。小农水建设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资金匮乏、历史欠账较多而缺乏基本的维护。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具有跨区域特点,镇村级经济基础薄弱,缺少资金无法独自实施,而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完全落实,造成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主要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管理水平,大部分农田仍然采用落后的大田漫灌的方式,灌溉水利用系数十分低,造成了农田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灌溉水利用率较高的滴管、喷灌、渗灌等节水技术还未普及,实施节水灌溉科技兴农措施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农田缺水现象。

  当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导致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就是在建设管理上不够细致,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已无法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相适应。所以,我们应借鉴一些成功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事例,将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应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拓宽投资渠道,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责任,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年度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中。此外,拓展社会、企业和群众投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

  水利工程的建设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每个环节部分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设备的质量方面一定要得到全面保证。其次,必须要有齐全的工程管理标准与规定、法律等相关资料。另外,应制定完善的工程维修养护方面的费用规范标准,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以及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向受益人与收益企业收取一定的资金费用,并将收取来的费用作为工程的后期养护,并且还要大力推广工程建设的新技术,以此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与日渐发展的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的生活相适应,从而让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将自身的效益充分的发挥,以此对农民进行良好的服务。

  由于灌溉技术落后,我国农业用水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要通过引进先进节水技术,积极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农业水资源的作用。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强化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被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是一个对于基础设施要求非常高的产业,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就离不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修建了很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例如秦朝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云南少数民族修建的梯田等,都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又好又快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非常落后,很多地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现状下,就必须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总理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之后,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从土地里脱离出来,这就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需要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规模化农业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很高的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场化经营提供很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的刺激投资,拉动内需,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动力。首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这样,可以直接拉动我国投资需求的增长;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拉动我国的内需增长。

  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田水利建设的面比较广,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并不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隐患。其次,国家在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比较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得不到持续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的保障。另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对于其能否发挥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农田维护体制的建设一直不健全,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长期无人看管无人维护,年久失修的现象很普遍。

  连续十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高度关注三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是解决三农问题不可或缺的因素,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运营机制的角度寻求除加大投入以外的,通过改进管理过程的手段来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水利”设施的研究主要在于“农村水利”和“农田水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中区别了这两个概念,“农村水利”是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服务的水利措施。“农田水利”是指防治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对农田实施灌溉、排水等人工措施的总称。可以看出,农田水利主要指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而农村水利不仅包括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还包括为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服务的水利措施。由于在水利设施当中占首要地位的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农田水利设施,因此,很多人未严格区分两者的关系,在一般化的讨论中将它们做相同的理解。例如,倪焱平,钱焕欢[1]将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界定为:“农田灌排渠系统设施(由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排水系统、容泄区和各种灌排建筑物组成)、截留提水设施(包括小型水库设施、小型抽水站等)和水土保持设施等。杨志勇[2]认为:“农田水利包含水库、塘坝、水池等蓄水设施;拦河闸坝、引水闸、截潜流等引水设施;渠道、管道、闸门等输水配水设施;泵站、机井等提水设施;灌水沟、畦、喷灌、滴灌等田间灌水设施;保护村镇、农田的■堤、河道堤防等防洪设施;排水闸、排涝泵站、排水沟、地下暗管等排涝降渍设施等内容。”在国外一般称为灌溉和排水,其任务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对农业水资源进行拦蓄、调控、分配和使用,并结合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改土培肥,扩大土地利用。具体包括农田灌溉工程、农村引水工程、集雨工程、水土保持、小型河道治理、农村水电、牧区水利等。

  “运营机制”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近年来,随着企业管理的相关概念引进公共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内的学者开始试图从“运营机制”的角度来关注和分析某些公共问题。他们对于“运营机制”的概念的解释过于抽象,没有统一而清晰的阐述。其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一是从管理的各个环节划分来理解运营机制,并将其解释为项目的融资、补偿、日常管理等管理的过程。王萍萍[3]将“运营机制”解释为:“工作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的总体功能由于一定的机理所形成的发生作用的工作方式”。王勇[4]认为运营机制应包含水利项目的融资、补偿机制、日常管理和经营模式等。二是认为运营机制应当囊括超越于传统管理机制的一些模式,提出了运营机制应当考虑决策、动力、约束、发展、利益等要素。如李建从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和环保产业运营中的政府规制两个视角提出“运营机制”应为:产品和服务的立项、投资、建设、营运、管理较为固定的方式和方法。邹宗根在分析农村垃圾处理的运营机制时,指出“运营机制”是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包括明确政府的主体职责、市场的运营角色和村民的参与义务,形成政府、市场和村民共同参与的运营管理模式和监督体系。笔者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营机制应当作为管理机制的一部分来理解,包括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补偿机制、日常管理和监管等。

  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将基础设施视为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先行资本,“这样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可带来整个社会获利能力”。Heabrent分析指出,道路等基本设施的改善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配置,并且能够促进农产品流通,有利于竞争性市场的形成从而提高整个贫困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文字表述,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都从农田水利对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收入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入手。张亦工,胡振虎通过运用全国数据测算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弹性系数,提出了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张红宇认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扩大内需和应对极端天气的需要。陈云鹏,陈艳珍认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削弱了广大农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种恶性的循环往复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本质因素。

  国外相关学者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角度展开,提出了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机制相关理论。约翰斯和默多克提出农村地区公共产品容易遭到规模不足的困扰,这也正是当前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中所面临的规模效益的困境。洛佩斯提出,由于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不足,且数量短缺,使得政府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上一直措施不力,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发展缓慢。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学界也开始重视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的研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定价、资金来源与结构、投资主体多元化及政府监管等方面。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一是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如张晋东认为,“把竞争机制引入基础设施领域中具有政策壁垒、资本壁垒和在位者优势等。因此,政府要创造条件引入竞争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王克强认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全社会普遍受益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生态建设的支出较大,因此需要加大国家的财政资金投入。二是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采取民间投资,民间供给的方式。谭向勇、刘力指出,按照[2005]50号文件精神,即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各级政府和农民均应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主体。

  21世纪初,发展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成为中国政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学术界对其研究也扩展到了管理领域。国外学者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模式的研究,如David Groenfeldt和P.K.Patil都提出农民参与式管理能带来较好的利益和保障农业生产。Mark Svendsen和D.Hammond Murray Rust从人员配备的变化水平、运营成本、服务收费水平、成本回收等方面对MIT进行分析,指出IMT对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模式的探索有:丁平,李崇光,李瑾认为“打破传统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模式,使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灌溉管理,是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陆昂,李郁芳认为,农村水利的有效管理的模式,具体可分为政府管理、“乡镇一村”管理、产权改革以及参与式灌溉管理四种模式。

  农村公共产品的运营机制主要包括:“谁获益,谁支付”和“谁提供,谁获取”。国内的学者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机制和制度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三个层面的分析:

  一是机制和制度的合理性层面,如裴少峰认为灌溉基础设施使用效率的提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安排问题。陈秋萍探讨建设BT模式,即构建“Build and Transfer”的制度来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二是资源配置和效率的层面,如杜威漩从制度分析的视角指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有效配置的关键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和产权问题。覃琼霞,江涛以农地碎耕为切入点,提出解决双边垄断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成立水利服务联盟结构或纵向一体化体系。三是农田水利机制和体制改革的层面,如宋继峰认为:“要深化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尽可能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杜明军认为“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要继续推进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地方性水务管理政策法规体系。”黄宝成,梁德山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权责不明、管理不善、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等问题,是要明晰所有权,创新建设机制。”学者们将“运营机制”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零散的,多集中在研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投融资、日常管理和维护等运营机制的现象层面,缺乏从宏观上对于运营机制的把握和对于其创新的构想。

  纵观上述研究,大量学者在描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及其特点的同时,对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在运营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反映出学术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营机制的认识在不断推进与加深。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资金方面,其资金的缺口究竟有多大,还是管理制度、运营模式、投入机制问题,仍然值得深入研究。

  [1]倪焱平,钱焕欢.中国农村水利设施供给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6).

  [2]杨志勇.公共产品视角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pg电子网站pg电子网站

网站备案号:黑ICP备2020004697号      Copyright © 2020-2023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大庆高新区新风路6-1号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C1、C2、C3座1219室 :15246062972
友情链接 :
  • BB电子
  • 半岛·官方网站
  • IM电竞
  • 开云真人
  • 168体育
  • 完美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