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农业科技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
当前,各地持续提升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需要。推广节水灌溉、保障良种生产、研发农机装备……本报今起推出“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系列报道,记录山东、甘肃、江西等地的生动实践。
齐鲁大地,黄河沿岸,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胡官屯镇胡官屯村,麦地成方连片。现在正值小麦扬花灌浆关键期,走在田埂边,种粮大户袁本刚忙着浇第二遍水:“‘灌浆水’很金贵,浇好了这遍水,全年更有指望。”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齐河县在引黄灌区建设中抓住“建管用”关键环节,引入数字化、市场化手段管理农田水利设施,同时大力推广新型节水灌溉模式,推进取水、输配水、灌溉全过程深度节水。
走进田边一间控制房,一台白色控制器格外显眼。袁本刚打开控制器,点击启动供水按钮,只见控制房外一块农田里,一排排直立的喷管从土里缓缓“长”出,紧接着水柱旋转喷射而出,形成朦胧的水雾。
“有了喷灌设备,浇地不仅省力还省水。”袁本刚说,以前浇地是大水漫灌,地这头儿已经水流成河,地那头儿却还干巴巴的,一亩地得浇80立方米水,累得直不起腰;后来有了“小白龙”水带,用水少了,但是要用拖拉机提水,500亩地十几人最少干10天,浇一遍地得花数万元。
袁本刚流转的高标准农田已经建成10多年,去年再次升级,被纳入齐河绿色优质农田创建工程。政府投资新建了喷灌设备,这让袁本刚感觉轻松了不少,“点点按钮就能自动浇地,通过手机也能操作。”
“每隔13米就有一个喷头,覆盖全部农田。现在不用雇人了,一个人就能干,500亩地不到一星期就能浇完。”袁本刚说,“在手机应用上预约好时间,设备还能定时浇水。现在喷灌一亩地只需要20—30立方米水,每年比以前节省了近三成。”
不仅如此,观察袁本刚所在的韩刘灌区,地里遍布传感器、探头等智能设备,用来实时采集分析田块土壤墒情、气象信息等数据。另一端,在韩刘灌区业务应用信息化平台上,灌区水情、农情、旱情监测和用水预判等信息清晰可见。
“有了数字化手段的支持,我们可以精准判断作物的未来需水量,考虑灌区井渠结合特点,联合运用地表水、地下水,精准配置灌区水资源。”齐河县水利局引黄灌溉中心主任宋秋英说。
眼看着田被浇透了,袁本刚点击结束按钮,喷灌探头便自动回缩进土中。“以前浇水是最累的活,如今小喷头解决了大问题。”袁本刚连连感叹。
齐河是沿黄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达129万亩。其中,潘庄、李家岸两个大型灌区和豆腐窝、韩刘两个中型灌区共有105万亩良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八成多,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县用水量的70%以上。
“引黄灌区是全县第一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宋秋英介绍,春季灌溉更是重中之重,齐河每年有9770万立方米引黄指标,其中4700多万立方米用在春季,但也只够浇透50多万亩地,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2019年以来,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节水灌溉作为建设重点,推进取水、输配水、灌溉全过程深度节水,着力实现新建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项目全覆盖。在使用终端则因地制宜,整体统筹,免费投建水利设施:在成方连片的大户农田,安装配套喷灌设施;在普通分散田块,铺设安装灌溉管道,方便随时取用。
宋秋英介绍,现在新建的水井都安装了水电双控设施,农户取水浇地时,可以对灌溉用水进行精准计量。袁本刚说,农户刷卡后,井水沿着管道自动流入田间地头,屏幕上的用水量、用电量等数据一目了然,“看着数字跳动,我们用水也更有数。”
自去年开始,齐河县水利局还在1万亩农田上探索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根据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每户每亩地每年水权为195立方米;农业用水定额为245立方米,即水平年种植小麦玉米预期用水量。齐河县水利局依据这两个数字划分阶梯水价,195立方米以内水价为每立方米水0.32元,195—245立方米单价加8分钱,超过245立方米的1.5倍水量内按1.5倍水价收取,超2倍以上水量后按2倍水价收取。
宋秋英说,在灌溉用水精准计量基础上,下一步,齐河将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建立完善节水奖补激励机制,形成节约用水、水权交易良性循环,以此反哺水利设施建设,促进灌区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最近,胡官屯镇后朱楼村种粮大户朱超在刷卡取水时,发现机井没有反应,无法进行抽水。他找出维修卡片,按照上面的联系方式找到负责管护的绿季农业公司。没过多久,维修人员赶到地头,经过一番检查发现,原来机井灌溉控制器零件发生故障。更换零件后,控制器屏幕显示正常,井水顺着管道流入麦田。
“以前机井坏了得自己找人修,现在有专门的维修队伍,并承诺4小时内赶到,最多12小时内修好,真是解决了一大难题。”朱超说。
为解决设施管护资金不足、维护人力短缺的难题,德州市探索实施高标准农田“一企一会一管家”建管用一体化管护模式。随后,齐河县成立了引黄灌溉服务中心负责骨干工程运行管理,并引入国企绿季农业公司,创新投融资机制,以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收益承担部分骨干工程运维费用。
在支渠、机井等田间水利设施管护方面,当地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原则,引导种植大户自主承担流转土地上各类水利设施的日常运行和管护。
小农户管护能力不足怎么办?齐河县安头乡王京屯西村给出了答案。浇返青水之前,村里组织6名水管员对全村54眼机井进行了检查,对出现问题的6眼机井更换水泵,确保灌溉用水。村党支部书记鞠东介绍,今年村里还延长了部分机井的出水管道,每眼机井灌溉面积增加了10多亩,4800亩耕地已实现机井管道灌溉全覆盖。
“6名水管员都是本村村民,有一定的电气和机械维修技能,可以满足设备正常运行和维护需要。为保证队伍积极性,村里还提供一定劳动报酬。”鞠东说,及时发现并处置问题,才能最大限度节省维护成本,全村每年水利设施维护费用大约五六万元,都由村集体负担。
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志庆说,今年,齐河将全部完成129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项目,下一步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强化农田水利管护责任,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运营管理组织,通过“以水养水”理念实现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切实保障粮食安全。pg电子网站pg电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