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些新技术如:滴灌,喷灌,微灌,等技术并没有真正大面积运用到农业的生产发展中,这些技术仅仅在一些园林花卉的种植和一些试验田,或者是一些大农场中才会出现,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都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种植,农业的收入仅仅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灌溉设备并不是农民不想用,而是农民没有资金来购买这些节水设备,并且当地政府并没有真正贯彻好节水农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一些比较先进的灌溉技术难以实施。
摘要: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是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少,同时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因此应加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我国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4:当前,我国农业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小而分散,多以单项产品为主,相当部分企业缺乏自身发展能力,长期依赖国家投入,技术改造困难,生产条件落后,难以接受新技术,不但产品陈旧,而且也使我国许多节水灌溉新成果难以转化进入市场,加上设备凌乱,配套性差,农民不易掌握,服务体系又不健全因此抑制了农民购置新设备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一项弱质产业,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民贫困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农村水利建设作为一项扶持农业和支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PG电子 PG电子平台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但地方财政紧张,投资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城市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缺口
1.政府应大力宣传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农民从心里上真正接受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推广,让农民成为水利灌溉设施推广的参与者,同时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以行政命令,使资金的使用落实到位,使农民成为线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要进一步探索国家办水利与社会办水利相结合的路子,采取“政策融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社会筹资、个人捐资、利用外资”的方法,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不断完善“财政投入为导向、乡村农户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首先,国家财政要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扩大建设范围。其次,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补贴、低息、定向定额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引导集体、农民及全社会资金增加对农业基础灌溉设施的投入。
农田水利建设即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PG电子 PG电子平台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
1: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严重,难以为继。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难以为继同时由于长时间的存在,大部分农田灌溉基础设施被农民增加耕地或者由于建设用地等原因被破坏而消失,有些急需农田灌溉设施的地方甚至没有建设过这样的基础设施。据相关部门调查资料,由于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等原因,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仅为50%左右,实际灌溉面积远低于设计灌溉面积。在2011年的突然干旱使农作物用水跟不上,导致大面积的减产。使这些土地的抗旱能力严重不足。
5.参考文献: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农业节水发展战略研究》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6月
3.对已经存在的水利灌溉基础设施进行抢修,回复能恢复的基础水利设施,替换不能回复功能的灌溉设施,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发展滴灌,微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培养一些水利灌溉技术人员亲自下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定期举行水利灌溉技术培训,增加农民对灌溉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能力。
4.鼓励农民建立一些农业合作社,对合作社给予大力支持和宣传,给予农民农田灌溉设施购买的补贴,使农民能够共享灌溉设施,减少农民自身的经济压力和承担的风险,让农民全方位的受益。
2:投入严重不足:建国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农民投入为主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对“三农”政策的调整,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锐减,现在农民投入的主要形式投劳投工只相当以往的25%左右。近年中央财政恢复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2009年增加到近50亿元一些地区的农田里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如:灌溉机井,机房以及配套的水泵水管农田的抗旱能力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水田专家测算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每年需要千亿元以上资金相比,相差甚远。加之地方财力有限,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资金多数落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2.农村水利建设的难度大。一些大型的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在初衷都是好的,但是由于需要进行一些列的地质灾害及气候的考察,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不是所有的大型灌溉水利都能像都江堰那样对后世有巨大的帮助和积极的影响,农田灌溉设施的建立需要考虑其后期因素的影响。
3.设施严重老化、不配套,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20世纪50—60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4.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灌溉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5.农民对灌溉新技术的接受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农村相对封闭,小农经济思想依然存在农民脑海中,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推广有一定的抵触思想,认为新灌溉设施的推广对自己的利益影响不大。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土地分布是山地多,在全部的耕地中,高产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中产田占40%,低产占32%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约为2亿亩,真正可以开发为耕地的只有1亿亩左右,我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农业是用水大户,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也会对其他行业用水产生影响,抓好农业节水,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在有限的耕地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因此从农业与水资源角度讲,我国应大力加强农业水利设施方面的投入。
3:管理薄弱,运行困难:尽管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但一种农民自己组织的建立并要形成有效用水、管水的机制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多数农村尚未建立。灌溉用电价格、用水价格高,农民承担不起,普遍存在“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现象,管理单位征收水费困难,工程正常营运困难,影响效益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节水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由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