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简述了烟台市区的概况及水利工程情况,对烟台市区的供、用水情况进行了现状分析,通过需水预测对市区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指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烟台市区地处胶东半岛北部,位于东经120°6′-121°56′,北纬37°04′-37°38′。东、南连威海,西接蓬莱和栖霞,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市区下设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开发区和牟平区,人口178.9万人,土地面积2722.3km2。烟台市区是烟台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市区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烟台市区现有门楼大(2)型水库一座,总库容2.44亿m3,兴利库容1.264亿me;夹河永福园地下水库一座,总库容2.05亿m3,调蓄库容0.65亿m3;中型水库4座,分别为牟平区的高陵、龙泉、瓦善和桃园水库,总库容1.16亿m3,兴利库容0.63亿m3;小型水库166座,总库容9873万m3;拦河闸坝24座,蓄水能力2341万m3;塘坝664座,总库容1823万m3;机电井5274眼。
烟台市区2007~2014年平均供水量为19980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3352万m3、地下水供水量6404万m3、其他水源(包括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供水量224万m3,PG电子 PG电子平台分别占总供水量的66.8%、32.0%、1.2%。烟台市区2014年总供水量18079万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2604万m3,地下水源供水量5475万m3,分别占总供水量的69.7%、30.3%,无其它水源供水量。
烟台市区2007~2014年多年平均用水量为20014万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7538万m3、林牧渔畜用水量2454万m3、工业用水4232万m3、城镇公共用水1878万m3、居民生活用水3692万m3、生态环境用水221万m3,分别占用水量的38%、12%、21%、10%、18%、1%。
烟台市区2014年总用水量18349万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5563万m3、林牧渔畜用水量2776万m3、工业用水3457万m3、城镇公共用水2102万m3、居民生活用水4204万m3、生态环境用水247万m3,分别占用水量的30%、15%、19%、11%、23%、2%。
通过规划水利工程、节水工程、中水回用工程、海水淡化工程等措施的实施,2020年城市供水可以得到有效保障,2030年95%年份存在缺水现象,缺水量为919万m3,缺水率为3.5%。
目前,流经市区150km2以上的3条河道(大沽夹河、辛安河和沁水河),大沽夹河西支流内夹河和辛安河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对较高,内夹河因建有门楼大型水库和庵里中型水库,开发利用率达到57.7%;辛安河因建有高陵中型水库,开发利用率也达到了49.7%。而大沽夹河东支流外夹河流域面积1072km2,现仅有桃园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76座及10余座拦河闸坝,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仅为18%,年径流入海量约2.0亿m3;沁水河流域面积178km2,无大中型水库,仅有14座小型水库和4座拦河闸坝工程,开发利用率不足15%。
目前,PG电子 PG电子平台农业用水占烟台市区各类用水总量的45.4%,在农业灌溉方面还存在跑水、漏水现象。在工业用水方面,工业用水占烟台市区各类用水总量的18.8%。
目前,市区城市水资源管理仍然实行分区管理,各区自行其是。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地下水往往被无序开采,导致部分区域海水入侵。更为关键的是,同一自然水系的城市水资源由于人为分割,不仅影响本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而且成为将来引黄调水入境后统一管理、联合调度客水和本地水的最大障碍。
地表水开发利用,既涉及工程措施,又涉及政策调控,总的思路是:就地拦蓄、引近就远、回灌补源、节水置换。在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的外夹河上游以及沁水河修建多级拦蓄设施,以增加拦蓄水量,提高地表水的利用率。
以烟台市区水库、河流、输水管渠为框架经络,构建多库相联、河库相联、河系相联、管渠相联、多水联合调度五项联合,配套集来水、蓄水、泄水、调水、输水、供水多功能于一体的完善的城市水源工程网络体系,实现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一方面,水资源的配置严格限定在取水许可总量范围之内,通过内部的不断调整来提高调控和配置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各城区的用水规模,在水源工程联网或联合运行和输水管网优化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水源调度方案。
逐步划清部门间的职责,把相关的责、权、利统一到水行政主管部门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各种政策与法规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完善配套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统管力度,逐步建立地方性水务管理法规体系,形成水务良性运行机制。
对于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并需申请取水许可的新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否则,不予办理取水许可手续。根据当地水资源实际变化情况调整工业生产布局、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工业结构逐步向低耗水型转变,限制高耗水型工业发展,促使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全面节水的、可持续的供需平衡。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文章处理!